MENU

孙麟:乡村 是未来的奢侈品

发表时间:2020-12-21 来源:凤凰网

乡村,是未来的奢侈品

——大理古生村归来谈“记得住乡愁”

湖南农道公益基金会 孙麟

(2020年12月3日)


美丽的大理,地理位置独特,生活方式多样,有着优异的自然生活空间,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。我们一直希望能够在多彩云南做一个出彩的乡建样本。11月20日,趁参加大理大学战略合作仪式的机会,我们去参观了久负盛名的大理古生村。那一条条青石板铺设的路面,一幢幢涂满诗情画意的白族民居组成的宁静的村落,在纯净的蓝天、悠悠的白云、碧蓝的洱海衬托下,构成了一幅“美丽乡愁”的绝美画卷。2015年1月,习总书记在视察大理古生村时,为这一片美好的乡村所感动,提出了乡村要“记得住乡愁”的著名思想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这次大理之行,承蒙朋友曾策明的接待。他曾跑遍全国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城市,最终选择落脚大理,并在大理古镇经营起了好几个民宿和餐馆。客人往来不绝,生意红红火火。也许是日子太热闹了,他又四处张罗着在洱海边置地买房。我们这次来,刚好赶上他在古生村买了一栋住宅。他说,他想栖身乡村的想法已有多年。他曾经在靠近洱海的各个乡村小卖部,都留下了求购信息。两年多的等待之后,终于得偿所愿。

虽说这笔房款足够他在大中城市的郊区买一栋别墅了,但是他认为,这是他人生当中最满意的一次置业。用古生村村长的话说:“不仅合算,而且是可遇而不可求。”从城市到乡村,只“插队”,不会落户,付出好大一笔钱,这不得不说是一种“奢侈”了。我一直认为,乡村是未来的奢侈品。我们南县项目部建成之时,就把“乡村,中国未来的奢侈品”明白地写在了大厅墙上。这次大理乡村之行,让我更坚定这个看法。

一、乡村是中国人生活与文化的“根”,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;融入自然的乡村生活,更是人类心灵深处最深沉的愿望与需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一个人只要去到野外,走进自然,心情就可能立即愉悦起来。这种心理跟人类进化过程有关。千万年来,人类从猿猴进化开始,到狩猎和农耕时代,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山林田园之中。进入工业化后三四百年来,人们才有了大规模的现代城市生活。若把进化演变时间浓缩为一天,那人类大规模聚集在城市生活的时间相当于几秒钟而已。人类基因决定了我们必须亲近大自然,这是一种天生的,来自生命基因的需求。所谓乡愁,很可能是因为基因跟不上身体的移动,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回望山水河川,回望乡村田园。

人的生命存在有两种方式:一是“固守者”,二是“漂泊者”。在全球化的今天和可以预测到的未来,人与物的流动将越来越多,越来越快,越来越远。从乡村到城市,从小城市到大城市,从国内到国外,远离故土,到远方寻求发展的“漂泊者”们将可能成为主流。“漂泊者”一旦离开故土,通常很难融入新的栖息地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,只要一开口,就有了区别。国内还好,只是乡音不同;出国了,还有语言的不同。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更是不一样。文化的差异是最难改变的,表面上也许应付自如,但内心里总有某种说不清、道不明的东西不能适应,这就是因为一个人的“根”始终扎在本土,带不走,也挪不动。

19世纪英国的一份报告指出:“工业革命把人们连根拔起,远离古老的土壤,原初的环境荡然无存,乡村变得遥不可及,人们与土地的关系从亲密变得生疏。”如今,当我们的身体离开故土,还可能面临精神上对本土,比如对故土和乡亲的陌生感,尤其是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,因为乡村的变化日益深入,许多记忆中的东西正在凋敝,甚至消亡,很可能的情况是,我们回家的脚步会踏上一个并不熟悉的故乡。

人是一种特殊的乡恋动物。可能不只是乡村出来的人,就是有的从小跟随父母一直在各个城市辗转生活的人,他们长大后甚至不知道哪个地方才是心理上的故乡。即使是“固守者”,如果总是在一个地方生活,却又不能跳出来看清自我,这也会构成认知上的陌生感。现实的情况是,情感上的疏离感,“个人”、 “自由”、“竞争”又成为了生活里的价值观。所有这些组合在一起,构成了自我存在的危机。人们很容易成为悬浮的个体,成为无根的人,那就必须去寻“根”。不同于西方的工商业和游牧文明,中国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,乡村才是中国的“根”,乡村文化才是中国人心灵的栖息之所。

二、人口急剧向城市集中,城市问题日益突出;加上商业化和消费主义盛行,导致人的“物化”和“异化”。对此,乡村更可能引导“自我”回归到一种理想生活的价值状态

随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推动,人类对物质的欲望也无限膨胀。短短几百年,人类差不多快消耗地球多少亿年才能生成的地下资源,大量的生灵也因此而灭亡了绝种。最近50多年来,城市发展越快,问题出现越多,人类赖以生存的水、空气被污染,生态被破坏。而商业化浪潮仍在不断地鼓励各种欲望,消费主义盛行,带来彻底的利己主义和实利主义的盛行。在发达的商品社会,人们虽然享受到了富裕的生活,实际上却处在一种总体的控制之中,总是被泛滥的生活管理方式、社会关系、情感观念、物质目标等不断绑架着往前走,看似可以自由选择,实际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“自我”。这就带来了人的彻底地被市场造成的“物化”和“异化”现象,人们也因此更加焦虑,精神无所依托……也就是说,人类到了必须彻底的反思发展路径的时候了。

“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。”马克思26岁时在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》中写道:“(工人)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,而是否定自己,不是感到幸福,而是感到不幸,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,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、精神遭摧残……。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,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。”结果是什么呢?马克思接着说:“结果是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——吃、喝、生殖,至多还有居住、修饰等等——的时候,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,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,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。”于是,“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,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。”人走向了人的反面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可是,乡村不会纵容贪婪。土地是诚实的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一份汗水,一份收获;乡村是一个循环生态,动物猎食,人对自然的索取,都懂得节制。上世纪60年代以来,全球大量林木乱砍滥伐,大量化肥农药乱施滥用,都是城市商业向乡村生产的贪婪传导。好在大自然第一时间已经做出反抗,气候变暖就是一个严厉的警告。人类也已意识到,未来的乡村还得回到更自然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上来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,也会自然地回归自主自足,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。现在虽然还是许多人的一种梦想,但是行动已经迈出了步子。

看看我们周围的城市,今天能够想象得出,有多少人想逃离繁忙的工作?又有多少人内心无时不在渴望着诗和远方?城市让人向往,同时又让人憎恨。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两难选择啊!与此相反的是,那些生活在乡村的老一辈,即使年纪很大了,只要还能动,他们不做手脚上的运动“工夫”,就不会习惯,他们总要不停地劳动。适度的劳作带给他们快乐和尊严,劳动也让他们充满了价值感,更给后辈奉献着爱意,同时收获着人生的满足和幸福。劳动是人第一需要,劳动是生命的颂歌。未来,即便更多的劳动方式与岗位可能被机器人所替代,但劳动也像是跑步、打球、唱歌、跳舞的文体活动一样,是人类的一种生活需要。但是千万不能让劳动成为一种珍贵的体验。实际情况可能就是,未来城市的人会花很多时间和金钱,只是为了回到乡村去体验乡村的生活和劳动的乐趣。人曾经为离开乡村而兴奋,有一天又不得不以回到乡村而自豪,这是人类的生活的过程,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反思与回归。这个时间还会需要很长时间吗?我觉得,现在已经开始了。

三、从文化价值上看,现在的乡村越来越满足了人类最本真、最美好、最可持续的幸福追求,问题是我们如何坚守乡村的乡愁,并为乡村的自然、丰富、美好而努力奋斗

在大理大学的合作仪式上,我说过这样一段话:“人都涌进城市,但不能吃钢筋水泥,人能一定程度生活在虚拟现实的网络世界中,但终究要吃实实在在的粮食,不能吃弥漫在空气中的WI-FI,不能给自己的尾部插根电线,说充电五分钟,干活24小时。”我们知道,城市食物的“最高”标准是“有机”产品。现实的情况是,在花费大量研究费用和实践操作后,城市也只有3%左右的“有机”农产品。而对于乡村的传统种植、养殖方式来说,“有机”是自然、正常的“最低”标准。城市里,白天工作吃的几乎都是盒饭、快餐;晚上能回家吃了,从营养和健康角度上说,晚餐又不宜多吃。加上各种饭局酒局,吃的是好,基本又属于暴殄天物。而且,注意力不放在食物上,说是用餐,还不如说是工作。在城市里,在许多人的生活中,应酬是工作,工作是应酬,利益考量是首位的;在乡村,也有红白喜事,那是人情世故,情永远放在人生的首位。这是区别,也反映了城乡的一种本质差别。

我们不是贬低城市生活,而是在谈一种感受。可不是吗?城市的房价极高,但住宿条件却在许多方面又无法跟乡村相比。即使按南方乡村在上世纪80年代的木房子水平,基础就是4排房梁2层高,外带厕所、猪栏、厨房。相当于7房2厅1仓1厕1开放式大厨房,再附送一个大院子和一个大池塘。很是气派吧!最近这些年,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,发现乡村房屋营建面临的最大问题,竟然是觉得浪费太多。美国人区分得好,城里人住的格子房叫“Apartment”,大多在郊区和乡间,有院子的独栋房子才是“House”。现在回到任何一个中国乡村,越来越美的民宿,越来越好的“别墅”,也已经随处可见。今天,绝大多数农村的硬件已经很气派了,需要不断改造的是乡村的生活方式与乡村文化。

目前,城市在大力推广垃圾分类。其实,中国传统乡村是不产生垃圾的,连粪便都回到了土地上作了有机肥料,所有的物品都在一个自然的循环之中。所以,农村更谈不上需要垃圾分类。现在乡村被污染了,也是城里流进来的塑料袋、化学药品等。城市生产垃圾,而乡村生产就是生态。乡村是天然氧吧,乡村本身就是美好的自然环境。

更让我们沉思的是,人类生存最重要的、最基础的是空气和水。城市空气污染,还不得不花钱购买纯净水、矿泉水,而乡村有最纯净的空气,最天然的矿泉水,打一口井,或从山上接一根水管,泉水就叮咚流进家了。城市不断扩大,人口不断增加,交通拥堵愈发严重,而宁静的乡村,国家已经实现“村村通”,直通每家每户。道路纵横,一步一景,到处都是美丽的田园风光。

目前,城市相比于乡村的生活,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医疗条件。我们想提醒的是,现实生活里,首先要比的应该是健康,少生病、不生病才是最好的医疗。随着城乡医共体建设,基础医疗条件改善和医学科技的进步,国家已经逐步在实现“小病不出村,大病不出县”的医疗发展策略。随着交通的便利,大病进大城市治疗也日益方便。现在农村落后的,其实是健康观念,村民没能及时得到一定的体检和预防。而在未来发展过程中,这一切都将会大为改观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而且,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发展,乡村医疗条件的改善,去乡村养老必将成为一种优势。我们之前写过一篇《努力把乡村建设成为“活老”的好地方》的文章,在里面分析过,城市里空气污染、噪音干扰、食品不新鲜、生活成本高。若是住进了养老院,没有了劳动和老有所用的价值感,在满是衰老的生活气氛中,每天看到的就是几个老面孔,这样的城市养老不仅不幸福,恐怕还是人生的一大憾事。

当然,城市似乎还有一个优势,就是工作后的收入要好很多,而且大多是室内工作,劳动强度也要低一些。但是,不得不说的是,体力上是轻松一点了,但心理压力却更大了。乡村的劳动始终拥有更高的自主性。城市的人总希望把工作和生活分开,每年需要固定的休假和旅游。按日本稻盛和夫的说法,只有把工作和生活当成一个整体,才能真正处理好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矛盾。当工作是工作,生活是生活,说要区别对待时,其实工作和生活的矛盾就无法协调好了。而对农村来说,劳动就是生活,生活需要劳动。至于工作劳动强度问题,随着数字乡村和科技农业的快速发展,高强度的乡村劳动也可能得到科技和机器的帮助,或者是被机器人所替代。不远的将来,乡村的劳动可能会更多地成为一种个人爱好和生活的需要。

某种意义上说,一切技术不过是人的劳动的延伸。刀斧延伸了手,汽车延伸了脚和肩膀,望眼镜、显微镜延伸了眼睛……手机越来越像整个人的延伸。现在看来,一个人在城市,如果没有了手机,就像把自己弄丢了一样不知所措。但是,不管怎么延伸,人类的体验无法代替,人类走向山林的心理需求永不磨灭。而且,到乡村的生活和劳动体验,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,将越发珍贵。

人的幸福感,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笑脸。放眼看看,城市的笑已经平均化、标准化了,工作、社交场合,更是能看到“礼貌附和的笑”,言不由衷的“社会笑”,甚至是迫不得已的“强颜笑”。乡村明显不同。正如作家韩少功所说的:“下乡的一大收获,是看到很多特别的笑脸,天然而且多样。每一朵笑几乎都是爆出来的……”乡村世界,“从不缺少表情的自由,一条条奔放无拘的皱纹随时绽开。”

所以,我们想到的是,像大理古生村这样令人向往的乡村,未来只会越来越多。在大理大学,我们巧遇了大理电视台的主持人曾曾。她给我们热情介绍了大理洱源的凤羽:《新周刊》执行总编封新城,正在那里重建一个消失的桃花源。群山环绕的原野和河流,众鸟盘旋,那是当年徐霞客流连忘返的地方。现在,建成了“一个诗人的他可以在大地上写诗的地方,一个杂志人的他可以在大地上排版的地方”,而且已经成为一个画家、歌手、媒体人、艺术家经常出没的地方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古生村与大理干部群众交流时深情地说道:“我是第一次来大理,从小就知道苍山洱海,很向往。看到你们的生活,我颇为羡慕,舍不得离开。”是啊,美好的乡村是人们向往的美好居所。乡村有青山绿水,有文化传统、有民俗乡愁,有温度,有活力,谁还能说这样的乡村不是生活的“奢侈品”呢?

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,到2050年,乡村全面振兴,到那时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就会全面实现。也就是说,我们预测在未来30年,乡村在中国就将不断成为生活的“奢侈品”。我们想到的是,“记得住乡愁”,还需要留得住乡愁。何况,未来已来,并不遥远,就在身边。尽管如此,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,就是从现在开始,一步一步把乡村建设好,把乡村这个未来的生活“奢侈品”精心的护理起来、保护下去!


已有54128户品质用户选择匠心筑墅

联系方式:028-85305168 15828322211(陈女士) 18081116878(李先生) 公司地址:高新区府城大道188号晶科一号写字楼1013
备案编号:蜀ICP备20016865号-1 匠心筑墅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成都今网科技